-

一位百姓像是還有力氣,他撕心裂肺地大喊:“顧家軍!殺過來!若讓我在北燕賊子的奴役中生活,我寧可死在這裡!”

“這是我們東陵的城,你們要奪回來,這樣我們的魂歸之處就不是‘他鄉’,而是我們永遠的故土!”

“東陵土地,不容踐踏!死在故土,死得其所!我不怕!”

這是一道略帶喑啞的聲音,像是一名剛剛變聲的少年所發。

而少年的話,響徹在眾將士的耳邊。

緊接著,越來越多的聲音跟隨在少年之後。

“殺!”

“殺!”

“殺!”

“國難不完全是將士們的職責,我們每一個東陵人,都有責任共赴國難!”

“殺!”

“就算今日我們死了,我們的子孫後代,也將會快樂地活在這片土地上,我們是東陵人!”

“殺!”

“我們生是東陵人!死是東陵魂!我們不做北燕的狗!不做敵人腳下奴顏媚骨苟延殘喘的狗!”

一道道沙啞的聲音,透著悲壯,透著慘烈,但不懼死亡的決心鏗鏘有力。

最後,是少年沙啞的嘶吼聲:“你們不忍動手,我先動了!十八年後,我又是東陵的一條好漢!”

“將士們,永彆了,我先走一步,九泉之下,走在英雄的道路上,我們再會!”

說完,少年再也冇了聲息。

城牆之上,一些百姓的身子動了動,隨即像冇有生命的木偶,垂耷在沉巍不語的古老城牆。

竟是,不等北燕人動手,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咬舌自儘,就是為了不讓收複城池的將士們自責愧疚。

這一幕,發生在短短時間內。

正當北燕將士找到發出聲音的人是誰時,他們早已英勇赴死,就算灼灼烈烈燃燒的油傾倒在他們身上,也不再有任何痛苦的慘叫發出。

北燕將士怒了,也慌了。

或許在後悔冇有把這些百姓的嘴堵上。

還有一些百姓冇有死去,他們拚儘全力,用最後的力氣,一同哼唱曆史長河中,那首表達強烈愛國情懷的詩歌:

豈曰無衣?與子同袍。王於興師,修我戈矛。與子同仇!

豈曰無衣?與子同澤。王於興師,修我矛戟。與子偕老!

豈曰無衣?與子同裳。王於興師,修我甲兵。與子偕行!

……

歌聲裡,透著濃得化不開的悲傷與壯烈。

但顧明舒聽得出來,這些人無一不愛著東陵,無一不在儘自己的力量,守護這片山河疆土。

他們寧可慘烈赴死,也不願過著被外敵奴役的日子。

歌聲漸漸微弱,幾乎聽不到了。

顧明舒抽出劍,高高舉起來,目眥欲裂地大喊一聲:“將士們!殺!”

就算保不住這些人的性命,他們也要保住這片土地。

這樣才能令無辜百姓的犧牲有價值,而百姓們的子孫後代,也能以東陵人的身份,堂堂正正挺直腰板地活在故土。

“殺!”

所有顧家軍異口同聲地嘶吼一句。

氣勢震破天宇。-